双学位,成就不一样的他们

发布时间:2024-10-17 02:55  浏览量:11

澳大为培育更多高端人才,

与海内外知名高校“强强联合“,

并配合澳门四大新兴产业发展,

展开不同项目的联合培养计划,

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

让他们接触不同学术环境的教学方法、

研究领域和学术专业,

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

提升竞争力,

培养产业多元发展所需的人才。

Nazaré Alva Galang Cabarrabang是首位参加澳大与浙大“2+4”双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 她从小就渴望成为医生,本来以为会与梦想职业擦身而过,然而澳大与浙大的合作为Nazaré带来极大的喜讯,“当澳大和浙大联合培养计划消息出来后,澳大的教授和学院职员都鼓励我参加,去追求我的梦想。”

Nazaré亦成功申请联合培养计划,在修毕澳大健康科学学院相关基础医学科目及训练后,目前在浙大修读临床医学课程:“澳大的生物医学课程提供很多做研究的机会,令我能够实践课堂所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为我到浙大学习奠下扎实的学术基础。”

Nazaré(左二)和她的同学

Nazaré在浙大读临床医学的学习生活非常充实,除了要上课外,还需要到浙大的附属医院见习。 “浙大拥有附属医院,主治医生会悉心指导并分享心得和经验,让我能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到的临床医学知识。我亦很庆幸在浙大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得到很多的启发。感恩澳大和浙大给予的机会,将来会利用所学所得,贡献社会。”

参与澳门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2+2土木工程”联合培养计划的土木工程系毕业生谭志丰从中学时就向往到内地发展,恰逢高三时得知澳大土木工程专业有这个联合培养计划,可在两地修读两年的课程并获得双学位,“我当时就认定了这是天赐的良机,令我决心一定要进入澳大读书,并以参加联合培养计划为目标。”参加这个联合培养计划的学生需要下一定的苦功,由于只有两年时间在澳大,所以谭志丰的课业比较繁重,必须于大二时就必须要修完四年的通识课。

谭志丰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实验室

联合培养计划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学习机会,让他们体验多元文化及提升竞争力。谭志丰深有同感,“因为土木工程在澳门及内地的规范各有不同,这个计划让我可以在本科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两地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我在华工学习期间也有很多参观大湾区企业及招聘会的机会,我也把握机会在大三暑假期间在内地实习了一个月,体验了内地的工作模式及了解行业动态。随着大湾区的加速融合发展,我相信联合培养计划必定令我更具优势。”

复旦大学一直都是金融学大四学生杨晴梦寐以求的学校,“当我知道澳大与复旦大学之间有联合培养计划的时候,那种感觉很奇妙,好像冥冥中早有注定,赚到了两张本科毕业证书。”

杨晴在复旦大学参加班会

杨晴完成澳大的课程后,便到了复旦开展她的新生活。对比澳大的学习生活,她坦言在复旦大学的学习压力更大,目前还在努力适应中。 “虽然两地学习各有不同,但澳大和复旦的教学模式各有所长。我在澳大学习的时候,由于有书院和通识课,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机会和场合接触不同学系的同学;由于复旦同系的课表大致相同,所以我们经常和同系的同学一起上课,而且还会开'班会'。”

澳门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双学士学位项目自2023年秋季开始实施。教育学院数学教育专业同学曾溢希、陈贤进和林敬恒是参与此项目的第一批学生,目前在华东师大学习。在他们看来,此项目提供了在不同环境中学习的机会,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课程,接触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专业训练,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生活。

曾溢希、陈贤进和林敬恒在华东师范大学

不同的学术机构通常具有各自的资源和优势,陈贤进说澳大课堂师生互动较多,教授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有较多表达自己的机会。而华东师大教授的讲解则比较细致,除期中、期末考外,几乎每周都有功课、小测,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状态。林敬恒同学认为澳大的设施较完善,有健身房和自习空间,书院生活丰富。曾溢希同学补充说,华东师大的学习难度和压力锻炼了自己的毅力,在沪澳生相互扶持,还收获了友谊。

澳大持续拓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教学和科研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澳大目前提供以下的联合培养计划:

双学士学位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1+2+1 数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复旦大学(2.5+2.5 金融学)华南理工大学(2+2 土木工程)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3+2 生物医学—食品科学和营养学)厦门大学(2+2 历史学)浙江大学 (2+4 生物医学 — 临床医学)本硕双学位课程天普大学(3+2)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