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三观!男裤衩也能当裙子穿了?4500元一条居然还可以卖断货

发布时间:2025-06-08 07:08  浏览量:9

文章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图源:巴黎世家官网

引言:当巴黎世家4500元“平角短裤造型”半身裙难以用常规的奢侈品逻辑解释的时候,这算“明抢”还是“智商税”?

内裤当裙子

巴黎世家又割韭菜

巴黎世家又双叒叕上热搜了,这次是因为一条售价4500元人民币还长得和男士平角内裤几乎一模一样的“女士半身裙”!

一条深蓝色弹力棉做的半身裙,哪怕是官方描述是平角短裤造型的迷你半身裙,采用中腰设计,剪裁裆部,这……不就是把男士平角内裤放大、拉高腰、加个Logo腰头吗?把带有明显私密衣物特征的设计,直接搬上外衣舞台并标上天价,也算得上堪称“离谱”的新高度了。

网友炸锅:这不明抢吗?“设计师是江郎才尽还是觉得消费者人傻钱多?”

图源:视频号

这绝非偶然事件,而是巴黎世家近年来精心打造的的“智商税”收割流水线,从“垃圾袋”到“天价发圈”,再到如今的“内裤裙”,他们一次次用突破常人理解下限的设计,搭配高耸入云的价格,精准筛选着愿意为品牌光环买单的“韭菜”。

图源:视频号

看到这些或许有人会觉得巴黎世家疯了,但其实巴黎世家的祖师爷的棺材板更要压不住了:从高级定制到“高级玩笑”有点跨度太高了。

毕竟巴黎世家它可不是什么野鸡牌子,而是正儿八经的百年老牌,创始人老爷子在时尚界地位崇高,被誉为“设计师中的设计师”,连香奈儿女士都佩服。

他家的特点是什么?是极致剪裁、精湛工艺,是真正靠手艺吃饭、定义时代审美的存在。

图源:网络

可看看现在的巴黎世家画风突变,曾经的“高级定制”精神,仿佛被高级行为艺术取代了,目标似乎不再是创造经久不衰的美,而是制造能引爆全网讨论流量,历史荣光成了他们玩转争议的底气,祖师爷的技艺招牌成了收割的幌子。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盘点一下巴黎世家“智商税”产品,要说经久不衰被人议论的肯定就有垃圾袋包,当时巴黎时装周上惊现一款售价约1.2万人民币的包,远看、近看、怎么看,都像一个超大号黑色垃圾袋。

图源:巴黎世家

网友吐槽:“我楼下超市3毛钱的塑料袋不香吗?”“这设计成本是去垃圾站找灵感的路费?” 把日常最不起眼的东西,换个“真皮”马甲,价格立马翻上万倍,这操作堪称“奢侈化”的登峰造极啊。

图源:巴黎世家

还有一个黑色发圈,材质就是和便利店几块钱一捆的大差不错,金属件是印了巴黎世家的Logo,然后就敢卖到4000块!

网友算账:这够买几百个普通发圈了,用到下辈子!

图源:网络

还有一个长不到10cm的蓝色一字夹印上Logo后摇身一变售价2700元!义乌商户笑了:批发市场论斤卖,4分到2毛一个的东西,翻了多少倍?

这是智商税检测器还是戴上能变皇后?敢把成本几毛几分、毫无技术含量的日用小商品,贴上Logo就敢标价数千元,巴黎世家算是把品牌溢价玩明白了。

有人就要问了韭菜地里谁在买单? 巴黎世家可太懂“黑红也是红”了,现在争议就是最大的免费广告,每一次“看不懂”的设计引发的全网群嘲,都可以让品牌热度居高不下。

图源:网友评论

或许他们就是深谙吸引眼球比获得赞美更重要呢?你以为你在骂它,其实你帮它完成了KPI。

而且对于一部分特定消费者,比如追求极度个性化或者就是单纯“不差钱”的群体来说,购买并展示这些“离经叛道”的单品,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宣言,为这种“社交货币”支付天价,是他们的选择。

当然也总有声音辩解说:“奢侈品卖的就是设计、品牌价值、艺术理念…不能只看物料成本!”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巴黎世家这些单品,恰恰是在挑战“设计价值”不是吗?

图源:某物

巴黎世家这条4500元的“内裤裙”,绝非一时脑热,而是老调重弹的又一次标准操作,从“垃圾袋”到“发圈发卡”再到“内裤裙”,这条“智商税”流水线运转得越来越娴熟。

他们用祖师爷攒下的百年声誉做背书,把“先锋艺术”当遮羞布,消费者在惊呼“看不懂”时,品牌方可能在数钱数到手软。

图源:网友评论

当“品牌价值”沦为收取荒谬溢价的借口,买单的消费者,究竟是为艺术和品质付费,还是单纯在为品牌的“割韭菜”交税?下次再看到他家惊世骇俗的新品,不妨先问一句:这是艺术,还是生意?我,是韭菜吗?

巴黎世家带头擦边

艺术岂是遮羞布

2022年底巴黎世家发布了一组广告大片,画面中的儿童模特手持的泰迪熊玩偶,竟穿着带有明显绑缚与调教的元素服饰,怎么看皮质带扣、金属铆钉、网眼面料都让人毛骨悚然。

图源:巴黎世家

网友从一张海报里,解读出这么多含义,可以说纯纯巧合,但如果还有两个、三个,就很难不让人觉得品牌是故意为之。

另一张海报里,一个成年男性模特的手指吊着一把钥匙,似乎与上面的女童广告形成呼应。

图源:巴黎世家

事件发酵后巴黎世家,发了一个道歉声明,紧急公关如出一辙,无非就是拿老生常谈的为儿童捐款和重组公司内部人员之类的当借口,并没什么诚意。

时装品牌H&M推出一则校服概念服饰广告,也被指鼓励性化未成年女孩,结合一下文案“让 H&M 的返校时尚引发回头率。”就更让人觉得有点奇怪了,为什么想要推动小女孩应该关注她们的外表、身体和风格?

面对网上的舆论,H&M下架广告,回应“我们对此造成的冒犯深感抱歉,并将研究我们今后如何呈现广告活动。

图源:网络

当此类事件引发争议时,品牌总是常搬出艺术表达自由还有前卫概念试图辩解,然而,涉及儿童安全的底线问题,绝非“艺术”二字可以开脱!

将带有明显性暗示或恋童癖关联的元素与儿童形象结合,无论其初衷如何,这构成了对儿童的性化、物化,这是对艺术的亵渎,更是对人性的背叛。

图源:网络

但奢侈品圈的“擦边”是有惯性的,这种为博眼球无下限的“擦边”风气,在奢侈品圈并非巴黎世家独有。

当初LV曾推出过一款售价高达39,000美元的“棺材”造型手袋,且不论其诡异的造型,将象征死亡的物品奢侈化,对生命缺乏敬畏,消费苦难。

图源:LV

巴宝莉2023年春夏系列中,推出了一款臀部带有大面积挖空设计的连体衣,虽然模特是成人,但如此过度暴露的设计,被质疑是在打情色擦边球,同样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这些品牌都在利用争议性设计或营销获取流量和讨论度,但当这种行为触及儿童保护、死亡尊严或赤裸裸的性暗示时,就从“前卫”滑向了“无耻”

图源:网友评论

当“艺术”沦为突破人伦的遮羞布时,它就不再是艺术,而是裹着糖衣的毒药,是对整个行业和社会良知的不良影响。

童模成人化

侵蚀童年秀场

这些顶级品牌的“示范效应”是巨大的,其争议操作虽受谴责,但其背后所体现的的扭曲观念,却可能被行业内一些缺乏底线的小机构、设计师甚至家长所效仿或合理化。

于是,我们看到在童装设计、童模选拔、拍摄风格上的“性感风”悄然兴起,成人时尚的性感元素被粗暴移植到童装上,超短热裤、深V领、露背装、透视纱裙、渔网袜、紧身包臀裙。

这些设计忽略了儿童身体发育的舒适需求和安全保护,更强行赋予其本不该有的性吸引力。

图源:微博

同时烟熏妆、大红唇、夸张卷发、漂染发色……这些成熟甚至艳俗的妆容被涂抹在稚嫩的脸上,掩盖了儿童的纯真,强行塑造出“小大人”甚至“小妖精”的形象。

甚至于有些会要求儿童模仿成人模特的挑逗姿态,拍摄场景和灯光也刻意营造暧昧、性感、暗黑的成人化氛围,与儿童应有的阳光、活泼、探索世界的气质格格不入。

图源:网络

为了制造话题标榜所谓的“前卫”或“打破常规”,不惜将儿童作为噱头和工具,他们深谙“争议带来流量”的逻辑。

然后把儿童的纯真变成商品,将童模的身体视为画布,肆意涂抹上成人的欲望色彩。

图源:网络

不管是什么,时尚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在保护儿童纯真的健康审美观,让童年回归其应有的色彩时尚界也应该以身作则。

时尚可以前卫,但不能没有底线。

写在最后

各大时尚品牌不应该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艺术泡泡”中,要不然则会越来越极度傲慢,脱离社会基本伦理认知,甚至刻意追求“冒犯”带来的轰动效应,这些都不是艺术的本质。

每一次突破底线的“擦边”,都是在消费自身的信誉和社会的信任。

大家对此次事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看法和观点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吧!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每日为您探索品牌秘密,读懂国内外消费市场!致力品牌营销、新科技、新消费,欢迎关注@品牌官